繁忙的西安国际港集装箱货站。(资料图片)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商旅不绝于途。今天,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代替了昔日悠扬的驼铃,唤醒了这条贯通亚欧的贸易“黄金通道”。
9月20日12时30分,伴随隆隆的汽笛轰鸣,一列满载汽车配件、家具家电、太阳能光伏产品等货品的西安国际港-巴库-波季-欧洲专列正式发车。这趟横跨里海、黑海的中欧班列(西安)在原“跨两海”路线基础上优化升级,采用“专线专用”集装箱船,将大幅提升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运输时效,为搭建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注入强劲动能。
起自中国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穿过关中平原的千里沃野,越过中亚的广袤草原,飞跃高加索的巍峨山脉,贯穿哈萨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沿陆路延伸至土耳其,最终经黑海抵达欧洲。
在中欧班列(西安)奔驰不息的场景中,人们回望古丝绸之路的忙碌与繁华,更能窥见“一带一路”的未来与希望。
“龙头班列”织线成网
时光回溯到今年的2月28日,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于11天后抵达终点阿塞拜疆巴库。
随着这班列车的开行,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哈合作共建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用,首次服务中欧班列开行。
西安的对外开放通道,正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经过两年多的合力推进,西安跨里海班列由过去的2天1列,提升至现在的每周6列至7列,目前累计开行150列、运输货物13.7万吨,已成为中国开行跨里海班列的主力军。”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
“随着西安跨里海班列的发车,我们不仅扩大了铁路网络,同时还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阿塞拜疆国家铁路公司副董事长武萨尔·阿斯兰诺夫说。
从2013年的1列增长到2023年的5351列,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不难看出,作为联通欧亚的“龙头班列”,中欧班列(西安)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受益、双向奔赴的“钢铁驼队”。
大道通天下,山海不为遥。
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首个全程时刻表班列,上线全国领先的长安号云舱系统,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如今,四通八达的中欧班列(西安)运行网络正在亚欧大陆铺展开来。
向西,常态化开行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德国汉堡及跨里海等18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向东,开行西安至青岛、宁波、连云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向南,开行西安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
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已稳定开行18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
扩大“一带一路”大家庭“朋友圈”
道路通,百业兴。
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欧班列(西安)运载的是商品,传递的是机遇,带来的是希望。
9月20日下午,以“联通欧亚 通达全球 共享合作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中欧班列(西安)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对接洽谈会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15个成员单位和国内外知名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负责人相聚西安,共同谋划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美好未来。
对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发展潜力,深圳市大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陆枝充满信心。不久前,她带着团队沿着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一路往西,考察了巴库港、土耳其港等重要港口。
“这条线路对我们的客户很有吸引力!”朱陆枝说,“过去,通过海运去往欧洲要绕行好望角,大概要55天才能到;如今,通过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运送货物,从西安到德国曼海姆只要29天,效率高了不少。”
“8月份,我们通过中欧班列完成了100列的进口计划。”广州荣鑫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区CEO迪马是俄罗斯人,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中欧班列(西安)效率高、线路广,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时效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我们将以西安为基点,进行进出口贸易的集结、分拨。”
搭乘西安跨里海班列,义乌市埃思物流有限公司运输的中国轻工业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往阿塞拜疆。“中欧班列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的运输模式。”义乌市埃思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舒可洛夫·埃力温说。
不仅是货物出口,还有越来越多国外优秀商品从四面八方汇聚西安,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成150万亩优质粮食种植基地以及年产30万吨油料加工厂,这些产品在哈萨克斯坦的园区就地装车,搭载中欧班列(西安)回到西安国际港站后,通过站内的粮油运输专线直抵爱菊集团的仓库。”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德国啤酒、俄罗斯巧克力、哈萨克斯坦面粉上了西安人的餐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轻工业产品等“西安智造”扬帆出海……越来越多的“丝路故事”在西安这片土地上发生着,日渐增加的跨国合作成果搭乘中欧班列(西安)被送往目的地,西安的“一带一路”大家庭“朋友圈”越来越大。
构建中欧班列经济圈 携手向未来
车轮滚滚,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不断向前;汽笛声声,鸣响各国合作共赢的新乐章。
会议期间,多项重要倡议的发布为加快构建“物流+贸易+金融+产业”中欧班列经济圈赋能聚力。
《高质量共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倡议发布,旨在进一步提高跨里海通道沿线多式联运组织能力和物流运输服务水平,畅通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间物流运输网络,便捷沿线经贸人文交往。
《关于合作共建高水平开放的现代化国际物流体系》倡议发布,旨在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铁运、海运、空运、公路运输等协同联动,构建立体、多元、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化国际物流体系……
跨里海,向世界!
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会各方将携手共建运输时间更短、安全系数更高、运输成本更低、综合服务更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助力建设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西安坚持开放共享发展思路,加快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深入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自贸试验区等通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共同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加快构建“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中欧班列经济圈,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截至9月19日,中欧班列(西安)今年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700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的典范。
“点”上资源集聚,“线”上通道互联,“面”上交织成网。川流不息的西安国际港站,跃动着一座内陆城市的开放脉搏,昭示着一个面向亚欧、通达全球的枢纽城市的成长之路。
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从立柱架梁到联通万里。如今,奔驰不息的“钢铁驼队”,助力不靠海、不沿边的三秦大地,站上了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迈开走向世界的大步,加速铺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壮美画卷!
西安报业全媒体 记者 李欣怡